在美国,很多普通家长也会通过请教学校老师辅导员或参与家长训练营接受培训,而掌握较为专业的教育法则,运用到家庭教育中去,因此这些法则贯穿于美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的少儿教育之中。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哪个家长不想给孩子创造健康环境?但实际上也不尽然,有些家长有此心却不懂如何做。比如,过分溺爱娇惯顺从孩子,由着孩子瞎吃瞎玩,不锻炼不劳动,养成不健康的生活习惯。破碎家庭、长期分离的家庭更让孩子缺少归属感。
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家长训练营的家长们都是对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远用正面鼓励的话语让孩子们看到希望,认为自己确实有希望呢?大家都知道美国人善于说好听的话,尤其对孩子,无论他们做的如何,都常夸奖说:“干的好”,“太棒了”之类。这就是采用希望法则来正面激励孩子。华人家长则对孩子期待值颇高,却不善于用希望法则,孩子得了95分,还非要追究为什么丢了5分。这种高标准严要求兴许适得其反,会扼杀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丧气。
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无论是拼体力还是斗智能和经验。因此大人与孩子较劲斗强本来就不平等,当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赛一些他们擅长的具体项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输赢为目的。家长、老师以及与孩子关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采用与孩子赌气、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家长训练营认为对心理感情处于不成熟阶段的少儿来说,“激将法”是不合适的。